
  史云浩是侯马热电分公司王家岭项目部新入职员工,理论基础扎实,但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微妙之处”认识不足,尤其在调整锅炉负荷时,床温控制总是调整得不够平稳,时而偏高有导致结焦的风险,时而偏低又会影响燃烧效率,对眼前这座240t/h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脾气”一直“摸不清”。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他与拥有20年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经验的“技术大拿”樊建国师傅结成了师徒对子,小史的困惑得到了解决,实操能力也显著提升。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樊师傅首先加强理论知识层面的引导,给小史系统讲解了影响锅炉床温的“五要素”:给煤量、一次风量、二次风配比、床压(料层厚度)和返料量,并着重强调:“这五个要素相互耦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调整任何一个,都要想到对其他四个造成的影响。”
  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樊师傅更侧重实际工作中的指导,帮助其在现场“诊断问题”。在一次机组负荷调整操作中,小史试图将床温稳定在890℃。但他在DCS上增加给煤量后,床温上升过快;他赶紧减少给煤量并加大一次风,结果床温又发生骤降,波动范围超过了±40℃,参数曲线像“过山车”。樊师傅领着他就地巡检:“光看屏幕曲线不行,你得会‘听’、会‘看’。”
  “听”,就是通过聆听返料器内物料流动的声音来判断返料是否通畅:“声音清脆连贯是正常,声音沉闷可能有堵塞。”“看”,就是通过观察炉膛火焰颜色和亮度来判断燃烧状况:“明亮的桔红色是最佳,发暗发红说明温度偏低,刺眼的白色则温度过高了。”
  回到控制室,樊师傅调出刚才的操作曲线,进行复盘并帮助他分析原因:“循环流化床锅炉有很大的热惯性,调整一定要做到勤调、微调,切忌大开大关。你刚才的问题在于调整幅度太大、太急。”“给煤看氧量”“调风看床温”“稳压靠放料”,樊师傅手把手传授着自身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将“看家本领”倾囊相授。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几天后,机组再次进行负荷调整。小史牢记师傅教诲,嘴里默念着师傅的口诀,手上稳健操作。每次只微调2%的给煤量,然后观察氧量变化;调整风量时,分多次小幅操作,同时紧盯床温曲线。最终,在整个负荷调整过程中,床温波动被完美地控制在±5℃以内,参数曲线平滑而稳定。
  “师傅,我终于摸清它的‘脾气’了。”小史兴奋地说。樊师傅看着屏幕上近乎完美的曲线,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小史摸清锅炉燃烧调整“脾气”的过程,是侯马热电分公司“传帮带”优良传统的缩影,也是“师带徒”生命力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