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猫先生

精神文明

当前位置: 91猫先生 - 精神文明 - 正文

穆雪永:滚筒轰鸣处 担当砺匠心

打印本页

字号:

日期:2025-10-13

来源:91猫先生 网站

  在南煤集团大阳泉公司千米井下,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滚筒高速旋转,乌金滚滚而出。操作台前,综采一队采煤机司机穆雪永的目光在煤壁、仪表盘与滚筒间精准切换,他双手稳握操作杆,每一次截割都精准贴合煤层。从懵懂学徒蜕变为南煤集团“首席员工”,穆雪永扎根煤海、锤炼技术,用刻苦与担当书写奋斗篇章。

从“手足无措”到“合格司机”

  第一次直面轰鸣的采煤机时,穆雪永由于缺乏经验而感到手足无措。操作台上数十个按钮功能不明,滚筒转速与煤层硬度的匹配毫无头绪,他回忆说:“那时候的我看着师傅熟练操作,自己却连开机都怕按错键。”

  真正让他读懂“责任”二字的是一次令他难以忘怀的失误。入职不久的第三次独立下井,穆雪永因对煤层赋存条件判断不准,让滚筒切入夹矸层,导致多颗截齿断裂。师傅满脸焦急地从机尾跑过来,攥着断裂的截齿严肃地批评他:“采煤机不是玩具,每个截齿都关乎安全!”那一刻,他攥着操作杆的手心全是汗,穆雪永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采煤机司机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工作面的安全与效率。

  那天收工后,穆雪永没有回家,而是在队部对着操作手册和设备图纸反复比对。把失误的原因、师傅的叮嘱,一字一句记在本子上,这本“错题本”,成了他后来的“成长宝典”。

  为了摸清设备“脾气”,他把休息时间都“耗”在了学习上。别人歇班时,他抱着图纸研究采煤机液压系统、传动结构;遇到损坏的截齿,他观察磨损痕迹,琢磨不同煤层对截齿的影响;下井时,他紧跟师傅身后,把“手要稳、眼要准、心要细”的九字真诀记在心里,师傅操作时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杆位调整,他都默默记在脑海里反复复盘。

  有一次,采煤机突然出现液压系统压力不稳的故障,眼看要影响生产进度。穆雪永想起“错题本”里记录的类似案例,又结合平时观察师傅的维修方法,尝试调整溢流阀压力、检查管路接口。当采煤机重新平稳运转,滚筒再次响起熟悉的轰鸣时,师傅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小子,出师了。”

做煤层的“精准雕刻师”

  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多变,夹矸层厚度、岩石硬度随时可能变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设备损坏、影响安全,这对采煤机司机的技术和经验提出了极高要求。为了精准判断工作面情况,穆雪永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总结出“三看两听一摸”工作法。“三看”是看煤壁颜色,深黑发亮是优质煤层,发灰发暗可能夹杂矸石;看顶板淋水,若淋水突然增多,可能预示前方有地质构造;看支架压力表,数值异常则说明顶板压力变化,需及时调整采煤机推进速度。“两听”是听滚筒切割声,切割煤层声音沉闷均匀,遇到矸石则会变得尖锐刺耳;听减速机运行声,正常运转是平稳的“嗡嗡”声,出现“咯噔”声往往是齿轮磨损的信号。“一摸”是摸液压管路,判断系统压力是否稳定,提前排查泄漏隐患。

  这套“土办法”让穆雪永成了工作面的“活探头”。有一次,他在操作时听到滚筒切割声略有异常,再看煤壁颜色微微发灰,立刻判断前方可能出现薄夹矸层。他随即降低滚筒转速、放缓推进速度,同时通知支架工做好顶板防护。当截割到夹矸层时,他的一套调整操作不仅避免了截齿损坏,还保证了煤流质量。

扛牢“首席”之责 践行使命担当

  穆雪永常说:“我的成长,离不开身边人的托举。”他始终记得师傅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不仅教会他操作技术,更教会他“对安全敬畏、对技术较真”的态度;还忘不了妻子的默默支持,总是在电话里宽慰他“安心工作,家里有我”;更感恩企业提供成长平台,从“学练比”活动到技术培训,让他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一步步实现从“煤海新兵”到“首席员工”的跨越。

  如今,成为“首席员工”的穆雪永肩上多了一份“传帮带”的责任。在班组里,他把“错题本”和设备台账拿出来,与年轻司机分享工作经验,手把手教他们“三看两听一摸”的技巧;下井时,他会让年轻司机先判断煤层情况,再结合实际操作讲解要点。“就像当年师傅教我一样,把技术和责任都传下去。”在他的带动下,班组里几名年轻司机进步迅速,很快能独立承担复杂工作面的采煤任务。

  “滚筒转起来,就要把责任扛起来;煤流涌出来,就要把使命担起来。”这是穆雪永常挂在嘴边的话。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刚入职时的劲头,休息时钻研新型采煤机的操作技术,下井时细致观察每一处煤层变化,把对职业的敬畏、对技术的追求,融入每一次截割、每一米推进中,在平凡中淬炼匠心、于奋斗中闪耀青春。

( 作者:魏国庆 责编:葛文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