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峰叠翠映煤海,文明新风润心田。近年来,寺河矿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耕“民生沃土”,厚植“文化基因”,持续提升矿井品质与职工素养。
文化浸润筑牢精神根基


该矿始终将党建工作深植于文化沃土与民生关怀之中,构建党建引领的“红色矩阵”,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领学”、党建工作例会“专题研学”、支部“三会一课”“实践促学”三级联动,以及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沉浸式学习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在深学细悟中锤炼党性,在笃行实干中砥砺作风。

在矿区内,集党史学习教育、安全文化、廉洁警示于一体的党建文化园、廉洁文化长廊、智能信息监测中心党建阵地、生产调度党建文化阵地的相继建成,让党建宣传直达生产一线,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民生工程织就幸福网络
“以前下班想吃烧烤得跑到矿区外面,现在餐厅就能撸串儿,刷餐卡还有优惠!”职工王师傅举着刚出炉的烤串笑着说。针对矿区地理位置偏远、职工井下作业体力消耗大且休息时间宝贵的情况,该矿精准锚定职工需求,大胆突破传统餐厅运营模式,将烧烤摊从市井街头“搬进”了职工餐厅。滋滋作响的烤肉香、香气四溢的烤蔬菜,伴随着袅袅升腾的烟火气,交织成一张温暖的“幸福网”。
而这,仅仅是企业关心关爱职工的一个缩影。升井后,干爽洁净的新风更衣柜、“脱衣即洗”的智能化工装洗衣房、温馨如家的职工公寓,组成24小时温暖服务链。“夏天再热,也不用穿着潮湿的工装入井了,每班都能换上干净整洁的工装,舒坦!”准备入井的刘师傅在取衣窗口前满意地说道。
焕然一新的职工公寓和文体中心,配备了综合健身器材、按摩椅、动感单车等;职工书屋书香弥漫;精心布置的“寺河小站”里,桌椅、沙发、应急药箱一应俱全;矿区通勤班车“1元”乘车,智能充电桩便捷生活……从衣食住行到文娱休闲,寺河矿不断将好事办实、办好、办到职工心坎上。
道德建设汇聚向善力量
文化的滋养,最终沉淀为道德的自觉。寺河矿二十三年的深耕,让与人为善、以德立身成为寺河人身上闪亮的标签。
“快来人,救救我……”山沟底传来微弱的呼救声。机电管理部员工辛志凯和韩瑞在单位附近散步时,发现了因天黑路陡、刹车失灵摔下山沟的伤者。两人连推带抬近一小时,将伤者救出。随后,他们再次翻下深沟找回失物,送医并联系家属后悄然离去。“迷糊中看到他们胸卡上有‘寺河矿’三个字,否则真不知恩人是谁。”伤者回忆道。
地面运行工区的陈宁勃,从1999年开始坚持义务献血。这位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煤矿工人,还有着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的身份。“希望我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有意义的事我会一直做。”陈宁勃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
面对强降雨导致山体滑坡、电线杆严重倾斜的险情,地面运行工区运行三队的申艳军和贾小裕率先爬上八米高的电线杆拆接电路。大雨倾盆,他们在高空连续奋战近六小时……最终,16小时、150名干部员工、铺设600多米电缆的抢险行动顺利完成,矿井生产未受影响,满载“乌金”的列车驶向需要光明与温暖的地方。
从凝聚向心力的党建阵地到饱含烟火气的职工餐厅,从凡人善举的温暖瞬间到急难险重时的挺身而出,寺河矿深耕“民生沃土”、厚植“文化基因”、涵养“道德清泉”,织就了一张情暖人心、崇德向善、底蕴深厚的锦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