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余载扎根煤海机电一线,22年党龄淬炼初心本色,黄山煤业公司机修厂厂长王军明时刻不忘党员身份,靠严细管理强根基,凭技术创新谋突破,带领机修团队从攻坚克难的先锋队成长为降本增效的主力军,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工匠实干精神相映生辉,在矿区沃土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严字当头 筑牢安全“生命线”
“安全是底线,更是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王军明抓安全管理的核心准则。机修厂电焊、切割作业频繁,高温与火花相伴,安全风险暗藏,他将“严、勤、细、实”贯穿作业全流程,从细微处堵住安全漏洞。
夏季作业高温难耐,有的职工图省事偷偷摘掉口罩、电焊护目镜,认为“偶尔一次无妨”。每当发现此类情况,王军明当即叫停作业,手持防护装备走到职工身边:“护具不是累赘,是保命屏障!火花溅眼、烟尘入肺,最终受伤害的是自己。”他一边示范正确佩戴方法,一边结合行业安全案例剖析违规危害。同时,车间张贴安全警示标语,设立“安全监督岗”,开展机修作业安全规范专题培训;为切割作业区加装防护挡板,避免火花引燃杂物;规范氧气瓶与乙炔瓶存放间距,定期检修电路、消防器材,确保应急保障到位。一系列细致措施让“安全第一,防护先行”理念深入人心,机修厂多年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
精益求精 匠心淬炼“硬功夫”
在技术引领上,王军明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细微处彰显匠心。一次用帆布围设材料堆放点的临时任务,大家本想简单处置,王军明却坚持“横平竖直是规矩,帆布绷展是态度。”他亲自示范,带领团队反复调整校准,直至帆布棚线条笔直、规范整齐。这件小事深深触动团队成员,“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自此深植人心。秉持这份匠心,王军明每周组织召开技术交流会,黑板上的粉笔字写了又写,设备旁的示范做了又做,毫无保留地传承技术经验。在他带领下,团队成功攻克南翼主皮带集控改造等多项技术难题,以精湛技艺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创新赋能 降本增效显担当
“合格的机修工要脑子灵活,善于发现问题、破解难题、大胆创新。”王军明以身作则,带头投身技术创新,将攻坚韧劲融入安全生产实践。
针对废旧工字钢利用率低、皮带机H架变形后修复难等生产痛点,他摒弃“等、靠、买”传统思路,牵头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团队扎根车间,以“低成本、高实效、易操作”为目标反复试验,盘活闲置液压缸、废旧液压站、淘汰控制按钮等“沉睡资产”,全程自主完成设计、加工、组装,成功研发液压整形机,让变形部件“重获新生”,推动废旧物资利用率增长50%。此外,团队将停运车间改造为淘汰设备存放库,把废置钢材加工成钢棚、梯子梁,用旧管路搭建围栏,既保障安全又减少投入。机修厂成立三年来,通过修旧利废累计为公司节省资金474.73万元,团队及王军明个人也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凝心聚力 薪火相传育新苗
“技术是企业的根,年轻人是企业的未来。”王军明深知个人力量有限,团队合力无穷。在团队建设中,他坚持“传帮带、育新苗”,以红色基因凝聚力量,助力每一位成员成长成才。
工作中,王军明将青年职工带在身边,从图纸解读到精度把控,从安全规范到创新思路,倾囊相授经验方法。他鼓励青年职工大胆尝试、勇于提问,在技术交流会上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在创新项目中压担子、教方法。在其悉心培养下,4名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团队创新创效的中坚力量。看着亲手打造的液压整形机、单体柱小推车等转化为实际价值,看着修旧利废成果助力企业增效,团队成员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油然而生,机修厂逐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
从技术革新到创效实践,从严细管理到凝心聚力,王军明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党员一面旗”的责任担当,其带领的机修团队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敢闯敢试的闯劲,彰显着实干力量。胸前的党员徽章熠熠生辉,这支“硬核”团队的奋斗故事,仍在百里煤海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