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走进长治中能煤业公司,40余种、6500余株树木环绕矿区,构成“森林围矿”的美丽生态画卷。在九月中旬公布的《2025年山西省绿色矿山创建名录(第一批)》中,该公司凭借在生态保护、资源高效利用及绿色发展方面的卓越实践成功入选。这一荣誉,为这座现代化矿山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标志着其在推动矿山绿色转型、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座现代化、高产高效的示范性矿井,该公司自建矿以来始终坚持“创建绿色企业,建设美丽矿山”的发展理念,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奋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筑牢制度堤坝 压实责任链条
绿色矿山建设,是矿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该公司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员参与”的原则,将环保理念深度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成立环保工作领导小组与专职机构,构建起“决策—执行—监督”的三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环境保护例会制度》等十二项核心制度,将环保责任精准细化到每个岗位和生产环节,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为严控环境风险,该公司不仅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还高标准建设危废暂存间等专业设施,对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实施从“产生—收集—储存—转移”的全流程无缝监管,严格执行转移联单制度,确保危险废物“零泄漏、零排放”。此外,该公司推行日巡查、周排查、月考核机制,并将环保绩效与职工考核、专项奖励(如环保贡献奖)直接挂钩,营造出“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科技赋能驱动 深化治污减排
该公司围绕“控制增量、缩减存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坚持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并重,展现出强大的“科技治污减排”能力。
在水治理方面,该公司采用“预沉淀调节池+迷宫反应池+高密度斜板沉淀池”的先进工艺,使矿井水处理能力达到400立方米/小时,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处理后的矿井水大量回用于井下降尘、职工洗浴等,每日节水量达1000—1500立方米,年节约水资源超过50万吨。
在大气治理方面,该公司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30毫克/立方米以下,优于山西省最严标准;喷漆房废气处理工艺升级为更高效的“活性炭+催化燃烧”技术,有机物去除率提升40%;全封闭储煤仓、配备布袋除尘器与喷雾洒水系统的矸石周转场,构建起立体防尘网络;运煤通道的洗车平台与覆盖措施,有效杜绝“车轮扬尘”;新建的抛丸机和喷漆设施,采用“旋风除尘+滤筒除尘器”工艺,将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10毫克/立方米以内。
在能源优化方面,该公司积极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引进空气能热源、新建超导涡旋能锅炉房,并实施压风余热回收项目,将空压机运行余热用于职工洗浴与供暖,年节约天然气超200万立方米,碳减排效果相当于植树6.8万棵。

发展循环经济 共享生态红利
技术革新不仅助力环保达标,更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该公司凭借多项节能改造,每年可节约成本约800万元。尤为突出的是,利用“充填开采”技术创新,成功释放村庄下压覆的82万吨煤炭资源,不仅实现“采矿不损地”的目标,还构建起“采煤—固废利用—生态保护”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发展新动能。此外,该公司组建绿化班组,负责树木修剪浇灌,打造出“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优美环境。经过系统性综合治理,昔日的龙泉山矸石场已变为桃树、松柏葱郁的“花果山”,成为区域生态修复的典范工程。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该公司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深耕不辍,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建设美丽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