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河矿积极探索矸石综合利用新路径,依托科技创新,实现从“治”理到“智”理的转变,曾经令人头疼的矸石,如今通过井下循环利用、地面标准化治理和未来规模化充填多元路径变废为宝,为矿井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井下循环:矸石不再“出井”的创新实践
“过去处理矸石是一大难题,治理成本高昂。现在我们让矸石尽量不出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该矿生产技术管理部刘康介绍。
该矿创新采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双路径推进矸石治理。针对井下起底、巷修、风桥建设等零星工程产生的矸石,优先通过废弃巷道充填处理;在综采工作面过构造时,安装挡矸装置及专用出矸系统,最大限度减少矸石升井量。
此外,该矿将破碎矸石作为井下巷道喷浆、硬化的核心原材料,替代传统黄沙。2024年全年利用矸石固废约8万吨,完成喷浆10800米、硬化15700米,直接节约黄沙成本480万元;2025年预计利用矸石16万吨,预计节约黄沙成本736万元。
地面治理:标准化管理构筑生态屏障
在地面治理方面,该矿以“系统化治理、标准化管控、生态化恢复”为目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
该矿成立了煤矸石治理领导组,下设煤矸石治理办公室,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治理模式。调度指挥部牵头协调排矸场工程立项、车辆管理及封闭式巡查工作,科技工程部负责环保手续办理与工程实施,地测管理部实时监测沉降塌陷情况,多部门联动发力,将治理责任细化到每个环节。
该矿严格对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国家规范标准,制定覆盖矸石排放全流程的技术标准,落实“由下向上、分层排放、逐层覆土”的矸石排放要求,建立温度与沉降双监测机制,精准施策防渗漏、防扬散、防流失、防自燃,保障矿井排矸安全。
未来规划:浆体充填实现矸石零排放
该矿已规划2025年至2028年重点推进矸石井下充填项目,目前已完成《寺河煤矿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方案》编制,确定采用浆体充填技术解决矸石排放问题,并完成地面制浆、长距离管道输送、井下浆体充填全流程方案设计。按照实施计划,2025年将完成项目立项及审批手续;2026年完成项目招标、前期地质详勘、图纸设计及初步设计等筹备工作;2027年建成矸石充填系统并完成联合试运转;2028年启动现场工业性试验。项目建成后,年处理矸石能力可达100万吨,基本实现矸石零排放目标。
绿色蜕变:从“被动整治”到“主动防控”
为确保矸石综合利用项目高效推进,该矿出台了量化考核细则,加大隐患排查力度,以刚性制度督促治理责任落实。
从井下循环利用到地面标准化治理,再到未来规模化充填,寺河矿通过全流程、多路径的矸石综合治理,不仅解决了固体废弃物处置难题,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矿井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如今,昔日的矸石山正逐步蜕变为绿意盎然的生态屏障。这座曾经以“黑”为底色的资源型矿井,正用实干实绩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