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三点,在200多米深的井下,太原煤气化固庄煤业公司15901工作面正伴随着采煤机的轰鸣匀速推进;调度指挥中心监控电子屏上,人员定位光点如星群般规律移动;维修车间内,刚从井下运出的截割电机还带着煤尘的温度,检修工已经拿着兆欧表开始了摇测……这些看似独立的场景,共同勾勒出该公司高效运转的生产画卷。这座深埋地下的“黑色工厂”,没有因昼夜交替而懈怠,始终保持着齿轮咬合般的精准节奏。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每个“岗哨”都“不打盹”,生产便能在安全与效能的平衡中稳健前行。
调度中枢“精准导航” 信息流转“高速传输”
“信息畅通,生产兴旺”,调度室作为煤矿生产的“指挥中枢”,承担着“指挥、协调、监控、应急”四大职能,是整合安全、生产、资源等要素的关键环节。它既是保障生产高效运行的“调度员”,也是前置防范风险的“安全员”,更是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指挥官”。
为确保生产“不断档”,该公司建立了标准化信息传递机制,明确各岗位信息上报的内容、时限和渠道,对瓦斯超限、设备故障等重要信息实行“首接负责制”,杜绝推诿延误。今年5月27日凌晨,井下15901工作面甲烷浓度突然升至0.54%,当班瓦斯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常,1分钟内向调度室和工作面班组长汇报。调度室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协调通风部门快速处置,短时间内就将甲烷浓度降至安全范围,一场潜在风险消弭于无形。
与此同时,该公司通过调度会、生产计划会、班前会等固定会议,以及针对临时、重要、紧急任务召开的非固定专题会议,双线联动,集中校验和同步信息,确保各队组对生产、安全状况有统一认知。此外,依托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工业视频等数字化平台,实现井下数据实时采集上传,配备井下防爆电话,保障关键信息“秒级传递”,并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纳入岗位考核,对迟报、漏报、错报等行为明确追责,从制度上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和质量。
采掘衔接“无缝对接” 技术优化“精雕细琢”
调度是煤矿生产的“指挥中枢”,采掘衔接是支撑生产运转的“筋骨”。该公司深知其重要性,持续在计划动态调控上精准发力,将传统模式下的“采掘脱节”问题转化为“无缝衔接”优势。
“年初,我们根据集团公司计划和矿井生产组织情况,编制了2025—2028年采掘衔接计划,每月根据实际生产完成情况进行修订,明确下一步采掘计划目标,确保矿井生产有序推进。”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梁兵兵的办公桌上,摆放着15901、15903、15904三个工作面的图纸,红笔标注的储量、进度和衔接节点十分醒目。“采掘衔接就像接力跑,下一棒必须提前热身。”多年来,该公司始终坚持“年度定方向、季度调偏差、月度抠细节”的管控模式,以“长计划+短安排”为生产布局预留弹性空间,确保生产衔接节奏稳定可控。
今年,该公司多次组织专题会议,对15903进、回风巷的运输和通风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对15903工作面设计和12901撤架路线进行改进,高效完成了回撤任务。即便15903切眼变更后切眼断面发生变化,该公司也及时更改了支护设计,重新确定扩巷断面和支护方案,为15903工作面的安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12901工作面末采期间,面对顶板压力大、回撤空间受限、设备拆解效率低这三大挑战,该公司积极组织技术人员优化爆破参数,引进霹雳棒处理零星大石块,并将党员干部、技术骨干编入“攻坚小组”,进行班前会讲解和井下现场教学,确保每名职工都熟悉方案、掌握技能,保障了生产进度,先后实现首季“开门红”和年中“双过半”。截至目前,序时完成率始终保持在100%,为全年目标达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设备保障“严阵以待” 运维抢修“分秒必争”
设备“不掉链”,衔接才能“不断档”。为避免设备故障影响生产全局,该公司以“匹配产能、冗余安全、全周期护航”为原则,精准适配设备规格和数量,结合设备寿命、维护周期等制定更换计划,提前储备易损配件,并对大型设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检修保养,从源头降低故障风险。
同时,该公司还通过“预演式培训”模拟各类设备故障场景,提升维修人员实战能力,培养出一支“故障识别快、配件取用快、维修操作快”的维修队伍,从源头上杜绝“突发故障无备件”“故障处置效率低”导致的生产停滞问题。
8月28日,15903工作面高抽巷3号皮带突然无法正常开启,减速器外壳还出现漏油迹象。当班人员立即联系检修班,检修工们拎着零件与工具,蹚着积水快步赶往现场,仅凭螺丝刀敲击外壳的声响、触感和连接处的缝隙,就迅速锁定“轴承卡滞”的故障根源,仅用一个半小时,便让机器恢复正常运转,外壳温度降低,漏油点也被彻底封堵。
7月29日凌晨,15901工作面前截割电机因受潮突然停转。现场带班班组长立即汇报队组值班人员,队长第一时间下井组织人员拆除设备转运出井,书记积极协调调度室、机电部、机修厂等部门提前做好维修准备。截割电机一出井,便被送入烘烤箱烘烤,开展专业检测,当天17时便安装完成并试机正常,第一时间恢复了生产,比预计维修时间缩短近4小时,最大程度减少了产量损失。
如今,井下的采煤机仍在精准推进,调度屏上的光点依旧规律闪烁,维修车间的扳手仍在与零件默契配合,这座“黑色工厂”运转愈发顺畅高效。未来,该公司这份“不打盹”的坚守,必将筑牢安全防线、创造亮眼实绩、解锁更多可能,推动企业在安全高效的赛道上稳步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