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南端,泽州、沁水、阳城三县交界的山谷间,长河水潺潺流淌,洞阳山静静矗立。在这片曾经燃烧过革命烈火的土地上,寺河烈士陵园的松柏四季苍翠,31座烈士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革命烈士舍生忘死、慷慨就义的悲壮过往。
如今,距离陵园500米处,全国首家集装箱式瓦斯发电站——金驹煤电化公司寺河二号井电站的蓝色集装箱模块群拔地而起。它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熔铸进绿色发展的血脉,在这片红色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能源转型的奋进篇章。
铸魂:勇挑重担书写攻坚答卷
随着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型,2012年,寺河二号井电站项目正式获批。这一项目将寺河煤矿井下抽放的瓦斯转化为电能,减少碳排放压力;配套建设余热锅炉,构建能源梯级利用体系,让能源利用效率再升级。从规划之初,电站便承载着推动区域能源清洁化、助力绿色转型的重任。
然而,太行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的自然环境,为项目建设设下重重关卡,建设者们凭着一股韧劲“啃硬骨头”、逐一破局。
破运输之困,是建设者们面对的第一道考验。电站地处深山,弯急坡陡的山路让大型设备运输举步维艰,沿途山村坡地地基不稳、村民土地权益协调等问题,更拉长了前期准备周期。建设团队反复优化道路扩宽加固方案,最终采用大型挖掘机前拖后推的方式,将重型设备一寸寸地运抵现场,在群山间开辟出“能源通道”。
克生活之艰,建设者们心怀赤诚、笃行实干。2013年7月,33名从各电厂抽调的骨干组成试运办公室,住进村民腾出的五间民房。山间小路泥泞难行,他们扛铁锹平整;厂外山坡杂草丛生,他们握镰刀清理;没有专用停车场,他们挥汗开垦,用双手搭建起“温暖家园”。
解瓦斯之难,建设者们集智聚力,在挑战中突围。2013年12月,电站进入试运阶段,井下瓦斯浓度持续低于30%,远未达到燃机运行标准,调试陷入停滞。公司决定新增混气系统,设计、安装团队连续奋战,到2014年8月,混气系统与外部高浓管道顺利完工。9月26日零点,72+24小时试运行启动,试运人员24小时驻守,非试运人员同步提供保障。9月30日,机组成功发出稳定电流。那一刻,衣衫沾满油污的建设者们无不欢呼雀跃,一座绿色能源堡垒终于在这片红色沃土落成。
赋能:奋斗精神推动创新实践
电站进入试生产阶段,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瓦斯浓度达不到设计校核浓度标准、预处理系统压力调节滞后、地面煤层气成本高昂……建设者们依靠永不言败的精神破局。
稳定气源,他们用执着诠释担当。运行负责人多次对接蓝焰煤层气公司,通过多轮参数沟通,将高浓瓦斯压力与浓度波动的处理系统参数偏差压至最小;生产负责人直面井下瓦斯高含水难题,联合矿井多部门座谈协商,不断优化方案,从源头解决气源水分多的问题。
技术革新,他们用智慧践行使命。热机技术员牵头调整燃机缸温参数,在保证发电量的前提下,实现单日减少地面煤层气使用1000Nm³,单日节省成本约2800元;电气技术员精心调试混合器开关行程,总结出瓦斯浓度25%以上时的最优控制方法,打破“浓度低于30%不能运行”的技术瓶颈;面对燃机气动阀压力气源设备故障率高、配件昂贵的问题,团队自主研发外置压力泵替代方案,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提升了机组稳定性。
拓展思路,他们用行动降本增效。电气检修工针对燃机启动马达故障率高、寿命短的问题进行钻研,成功实现自主维修,每年节省采购费用45万元;检修团队对线桥、废气旁通阀等贵重配件进行拆解修复,使废旧配件“重获新生”。
“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对革命先烈的致敬;每一笔成本节约,都是为绿色发展蓄力。”这是电站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
传情:坚定信念赓续红色血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今日安宁,我们更要守住这份家国担当。”
寺河二号井电站组织党员干部走进寺河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砥砺初心”主题活动。在烈士纪念碑前,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青年技术骨干分享岗位攻坚故事,将先烈们“不畏艰险、坚守信念”的精神转化为绿色发展的精神坐标。
为了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金驹煤电化公司党委联合当地村委会打造“红色讲堂”,用能源转型的当代实践,解读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内涵。在集装箱式发电机组前,职工讲述变废为宝的技术原理,剖析低碳发展的生动案例,增长知识才干、提升专业能力。
电站的发展,离不开公司职工与当地村民的同心同行。这份同行,藏在点滴的温暖里。电站建设初期,刚入住宿舍的职工遭遇大雨,厂区门口积满淤泥,职工集体上阵清理,路过的村民见状,纷纷拿来铁锹帮忙——雨水混着汗水,却让彼此的情谊愈发深厚。路上遇到年老体弱的村民,职工总会主动停车,捎上一段路程;考虑到村民的生活需求,电站在厂外修建厕所与停车场,供村民免费使用。
如今,太行山脉的轮廓依旧巍峨,却早已镌刻下新时代的印记。清洁电能顺着电缆攀过山谷,把光明送进每家每户;寒冬里,余热锅炉的暖流不仅焐热了职工宿舍的床铺,还淌进了村民的庭院,化作炕头的温暖、灶台上的烟火。
从“保家卫国”的铁血抗争,到“变废为宝”的能源转型;从烈士纪念碑前的庄严宣誓,到发电机组旁的日夜攻坚,红色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反而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愈发鲜活。